#我決定將上午那篇PO文中的回應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
媒體經常說我媽有囤積症,這是過度簡化的描述。我一直以來在書中、在訪談中提到的都是我媽有「慢性雜亂」和「囤積行為」,而不是直指她有囤積症。
她當然知道家裡亂得不像話,也時不時進行分類整理,可惜她總是將物品挪來挪去,試圖塞進更合理的位置(這種行為稱作「攪拌」),而不是將雜物清除掉。這種缺乏取捨的整理方法其實是無用的,以致在屋況始終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,她乾脆直接放棄。
我跟老媽相依為命。對我而言,住在雜物肆虐的環境中確實令人抓狂,但我理解學藝術、學命理、學中醫的老媽,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興趣裡,她的人生沒有一刻是無聊的。後來她越來越不想把時間「浪費」在她既不愛、也不擅長的整理收納上,我覺得那是她的選擇,沒有對錯。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壽命只有五十八歲,她大概會連先前的「攪拌」都放棄不幹。
或許你會說,她住在窗明几淨的房子裡說不定可以健康到老。不過這麼想的話,我只會對奪走親人的「囤積」和「雜亂」感到怨恨而已。老媽過世至今十四年,我已經接受死亡這個結果是她個人一連串的選擇所造成,她選擇把時間花在熱愛的事情上,而不是花在整理家務或好好吃飯上。做為一個什麼事情都很任性追求的人,老媽的後半人生其實過得很爽。我猜想她會感到遺憾的大概就是:「我怎麼才活了這麼點歲數?我還有XYZ等等等一堆東西還沒學哩!」
前陣子我跟朋友有段對話。大意是,我勸她不要因為生了小孩就放棄夢想,她的夢想要由自己完成。「現在你為了小孩放棄夢想,未來你可能會情緒勒索小孩,例如你可能會說,想當年我為了你巴拉巴拉,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?或是非要他走上你的未竟旅程不可,比方說拿到某個你想要卻沒能得的學歷之類的。」朋友還年輕,當了二寶媽後對自己卻有點半放棄狀態,我覺得這樣對她、對小孩都不算健康。
關於母職,我從不認為一定要多有愛、多勞心勞力才叫做好媽媽,沒必要當了媽就失去其他所有的身分。我媽跟我外婆一樣都很不會理家,對我的教育也頗為放任(這不是好事,幸好我沒歪掉)。簡單講,她一直我行我素,沒有因為我或其他人就停下腳步。在我成為拖油瓶的那個階段,她毫不猶豫地把我丟去台東給外公外婆照顧。她是不被傳統、社會框架或一般期待所束縛的媽媽,對她來說,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遠比做家事或帶小孩來的重要。
做為她的小孩,住在屋況很差的房子裡的確不舒服又覺得丟臉。但以我現在的年紀回頭去看,我發現正是因為她盡力追求自己的夢想,所以她不曾限制我非念什麼、非做什麼不可,她對我的放任其實也是一種信任,她唯一會發表意見並強行介入的,就只有受不了我跟渣男交往而已,而事後證明她是對的。而我因為她對屋況的擺爛,開始對空間設計和整理感興趣,也是不錯的結果。我在《零雜物》一書裡稱我老媽為「逆菩薩」正是基於這個理由。
凡事都有好壞兩面,我選擇看好的那一面。上回去李老師的囤積之家我不太有負面想法,也是因為他同樣選擇了把時間投注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。以上就是對我老媽囤積行為的想法。